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泡泡袖旗袍、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最近刮起了一股“新中式”风,很多年轻人穿着“新中式”出游、逛街。
线下的潮流也反映在了线上,“新中式刺绣穿搭”“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某短视频平台上,带有“#新中式穿搭#”线亿。某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马面裙等汉服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已超300%,而在春节期间,汉服品类成交额也同比增长了325%。
实际上,“新中式”服装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宽泛点说,将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都可以算“新中式”。“新中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元素“活色生香”。“新中式”服装是一种以传承为基础的创新,设计师将小立领、对襟、提花暗纹等古典元素应用于细节之中,并衍生出新的变化趋势。比如从设计元素上看,“新中式”服装可以融入盘扣、云肩等经典中式元素;从款式上看,有的能够一眼看出继承了旗袍、马褂等中式服装版型;从面料上看,可以围绕真丝、香云纱、绸缎等天然有质感的东方面料展开,无不透露着独特的东方审美气质。
设计改良大胆创新。设计师们不断琢磨款式、图案、颜色、面料等领域的创新,使其更具年轻态、时尚感。比如,“新中式”服装已“进军”衬衫、T恤、西装、大衣、羽绒服等多个品类,色彩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中式服装的黑色、红色或金色,而是更加丰富,比如鲜艳的红粉蓝绿或低饱和度色系,图案也更为多元,可以融入提花、暗纹、拼色等具有现代感的纹饰,材质选择已不再局限于天然材质如棉、麻、丝、毛等,而是创新采用了粘胶、醋酸等再生纤维。
日常穿着自由松弛。“新中式”服装主打一个穿着自由,适用于多种场合。比如,有的“新中式”服装,在保留了旗袍、马褂等传统剪裁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服、连衣裙等现代服饰的剪裁技巧,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身形选择合适版型。又如,上过热搜的“宋锦外套拜年服”,并没有想象中的“隆重感”,此类新中式服装以米色、青色、灰蓝色为主色调,巧妙地融入花鸟、山水暗纹,这些精致的图案仅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主打一个“上班开会能穿,陪父母走亲戚也能穿”。
可以说,“新中式”服装融合了经典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元素,衍生出多样风格,变得更好搭配,从而一步步走入消费者的衣橱。
某购物平台显示,“新中式”服装的消费主体中,18至34岁占比近七成。那么,曾经老一辈的“心头好”,为何能够“再流行”并在年轻群体中走俏?这背后究竟涌动着怎样的时代风潮?
年轻人“挺”传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不管是旗袍、马褂,还是马面裙、曲裾,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展现出独具特色的气韵。“新中式”服装巧妙地融入了刺绣、盘扣、印花等传统服饰元素,“点燃”的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像是央视龙年春晚《年锦》节目出圈后,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不仅穿着体验华服,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的纹样、图案、形制、面料及织造工艺,这是因为这些服饰中,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藏着古老悠远的文明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人喜欢“新中式”服装,热爱的是“服章之美”,也是传统文化之韵。
产业链上下游“同频共振”。眼下,“新中式”服装从设计、生产制造,到衍生周边及线下活动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比如,据相关报道,浙江海宁许村已有超过百家厂商投身于“新中式”产业领域,他们每天能生产出长达三万米的布料,确保了原料供应的稳定与充足。而在杭州的某个知名服装批发市场,“新中式”服饰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儿童拜年服到成人毛衣、羽绒服,各类产品琳琅满目,种类日益繁多。
社交平台“种草”推荐。打开某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一些明星、时尚博主,不管是走机场、日常出街,还是出席活动都在穿“新中式”,带动着“新中式”服装持续走俏。截至目前,某社交分享平台上,“新中式穿搭”相关笔记高达284万余篇,“新中式”年服被称为“新春战袍”、年货“新三样”,并打上了“清冷感”“高级感”“老钱风”等风格标签,还有人挑战一周穿“新中式”不重样。许多消费者也因被“种草”而纷纷选购“新中式”服装。
海内外“遥相呼应”。“新中式”服装大火,吸引了不少海外头部品牌在新款服饰中运用这些元素。比如,某知名国际运动品牌2024年新春发布的“百年巨匠艺术巨匠联名系列”,以齐白石、张大千等名画元素为灵感,推出了多款“新中式”风格系列产品。此外,据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有超一万名社交平台博主在海外穿“新中式”服装庆祝龙年新春,将“新中式”的“风”吹到了世界各地。
眼下,“新中式”热潮不仅在服装领域风生水起,还席卷了美妆、餐饮、家居、养生等多个领域,带来了新机遇。那么,如何让“新中式”的风劲吹?如何让“新中式”潮流找到更大舞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让产品质量更加“上乘”。“新中式”服装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比如一些明星同款,价格相差数倍。也有网友吐槽到手的服装“细节有bug”,并没有想象中称心如意。还有网友高价买到的衣服,货不对板、剪裁糟糕,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热情。“新中式”服装如何长红,需要让一批植根传统、设计在线、品质优良的品牌“冒”出来,引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让产业版图拓得更宽。时装的风靡需要持续植入新元素、注入新血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源源不断汲取力量。比如,上海设立了汉服版权服务平台,搭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传统服饰研究,诞生更多创意之作、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年轻人的需求,选用新材料、引入新工艺、运用新技术,比如除了宋锦外,还可运用云锦、蜀锦、傣锦等织造技艺,或从故宫、敦煌壁画中提取色彩元素,或尝试斜裁工艺,等等,不断提高服装的时尚感和实用性,让其走进更多人的“衣柜”。
让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零距离”。当下悄然刮起的这股“新中式”风,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馆的橱窗里,而要融入火热的现代生活中,与时代产生深度“链接”,才能传下去、火起来。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有“距离感”,与其说是人们不感兴趣,不如说是因为人们接触不到或是不了解而产生刻板印象。假如开发为文化符号,创作诞生一系列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齿轮”滚滚向前“转动”。正如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口碑票房双丰收,舞剧《咏春》香港巡演场场爆火,《只此青绿》《红楼梦》一票难求,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也让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丰盈饱满。
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生生不息,需要以各种全新的方式去演绎、诠释和融合,需要更多人去参与、热爱与传播。
Copyright © 杏耀_杏耀娱乐登录_杏耀注册代理平台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