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熟悉西方古典建筑的中国建筑师也走到了创作的十字路口,他们在不同的道路上探索新建筑,引入新建筑形态,此时一种被称为“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进入上海, 并迅速传播开成为当时建筑设计的主流。这种风格的特征包括高耸的尖顶饰、阶梯形的体块组合、横圆弧转角等,具有现代主义简洁明快的特点,成为一种流行的“摩登”式样。接受过布杂艺术教育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李锦沛将“中国固有式”与“现代主义”相结合,为上海留下许多“Art- Deco”建筑。
李锦沛诞生于一个在美经商的华人家庭,1919年进入美国纽约布杂艺术学院 ( Beaux-Arts Institute of Design)学习,1923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颁发的注册建筑师证书。早年曾在芝加哥和纽约的建筑事务所任职,参与设计新泽西城基督教青年会、馆等大楼。1923年,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派遣李锦沛到中国担任驻华青年会办事处副建筑师,协助建筑师阿瑟•阿当姆森( Arthur Q Adamson)的设计工作。1927年,李锦沛创建李锦沛建筑师事务所,开启了属于他个人在中国的学习与实践历程。
李锦沛是一位多产的优秀建筑师,作品风格多样。早期多为简化的西方复古式样(清心女中),且喜爱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融于西式建筑中(如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等)。后来他的设计风格也受到新建筑的影响,如模仿美国现代摩天大楼的广东银行大楼(建于1934年)和现代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的严公馆(建于1934年)。
1. 现代高层建筑中的中华古典复兴美——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1931年)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上海的大型建筑都是仿西方古典主义形式,留学归来的建筑师们不满这种状况,开始探索新的民族建筑形式。他们摒弃单纯的“仿洋”式建筑设计手法,更加关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于是出现了以现代样式为主,局部带有民族形式,尤其是装修部分颇显中国传统风格。李锦沛、范文照、赵深合作设计的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就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
位于黄浦区西藏南路123号的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现为锦江都城经典青年会酒店)建于1931年,占地面积2211平方米,建筑面积1042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大楼共10层,平面呈现凹字型,分成三块。外观上采用女儿墙加披檐的“盝顶”模拟传统重檐“大屋顶”形式,蓝色琉璃瓦屋面。顶部有双檐,两檐之间有着飞檐翘翼,檐下饰有斗拱的装饰。外墙面采用的是仿花岗石墙面与砌褐色面砖。底部以三层仿石饰面作为基座,主入口为通高两层的三折券门。局部有着传统元素的雕饰,门框有着古典雕刻图案,内部多为传统形式的雕梁画栋,朱红方柱的装修。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建成后,主要作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活动之处。底层为体育部,有健身房、举重房等完善的体育设施,经常举办游泳、羽毛球、技巧、拳击、摔跤、柔道等训练和比赛。该建筑是上海高层建筑中采用中国古典复兴的最早案例,颇有中华古典复兴之美,被上海人亲切的称为“上海的大前门”。
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兴起的潮流中,李锦沛等建筑师在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同时,也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陕西北路的西班牙城堡式建筑——华业公寓(现华业大楼)是李锦沛西式折中“装饰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1934年8月16日,由上海大营造商谭千臣投资兴建,李锦沛设计,潘荣记营造厂承建施工的华业公寓(英文名“Cosmopolitan Apartments”)竣工。《中国新闻报》将这座上海最新式的住宅楼描述为“一个高大的巨人,张开双臂,形成两个4层楼的翅膀”。
华业公寓占地14.56亩,建筑面积10100平方米。公寓由一幢H形10层(九、十层为电梯房和蓄水房)象牙白色主楼和两幢副楼组成,总体布局为三合院式。主楼采用八角形攒尖顶,红色筒瓦;两翼平顶屋,筒瓦坡檐;檐下有券齿线脚装饰。外挑弧形阳台,方形窗户,白色水泥外墙。楼前有2500平方米的草坪绿地,中间辟有儿童游乐场所。整个公寓室内装饰精致,底层门厅采用地砖铺设,楼梯表面为水磨石。
公寓共有二百二十余间房,主楼底层为公共服务层,铺设地砖,设有门厅、图书馆等,门厅后部设置电梯、楼梯,楼梯表面为水磨石。2至8层为居住层,9层和10层为电梯机房与蓄水箱房。楼后设置汽车库、配电间、锅炉房和水泵房。华业公寓地处幽静,设施齐全,交通便利,邻近有哈同夫妇的爱俪园(今上海展览中心原址),因此吸引了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戏剧家的李健吾,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和张瑞芳等名人入住。
现代主义建筑以形式自由、造型简洁、注重功能、经济合理、没有或只有少量装饰的特点成为时代的新宠。近代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在欧洲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影响下和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及地区环境中产生的新型建筑。熟悉美国建筑的李锦沛也进行了现代风格的实践,代表作之一就是位于宁波路和江西中路转角的广东银行(Bank of Canton)大楼(现国药试剂办公楼)。
位于宁波路与江西中路转角的广东银行大楼,竣工于1934年。该楼由李锦沛设计,张裕泰营造厂承建。该楼是一座极具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局部的墙面与角端有着“装饰艺术”的设计,雕饰手法极为精美。由于建筑位于转角街面且用地狭长局促,所以在造型上围绕转角入口向两侧对称展开,将转角间的塔楼设计作为最高点,两侧逐渐叠落。通过借助中心高塔视觉焦点和对称形式弱化了短边的劣势。中心塔楼的窗下墙外包深色金属板,形成竖向贯通竖条窗的视觉效果。在材料的选择上,更加纯粹,完全以素色的混凝土墙面为主。“银行内部之装饰地板,用十二吋粉红大理石,而以黑色大理石镶边,深浅相映,华美绝伦”。1958年后,该楼是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经销化学试剂、玻璃仪器,现在是国药试剂办公楼。
李锦沛在华生活25年,其作品被描绘成“简朴实用式略带中国色彩”,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建筑师所独具的西洋古典、中国传统以及现代主义三重建筑文化观念的特点。抗战结束后,李氏一家回到美国,同时也将“中国元素”带到美国,成为唐人街“第一位”华人建筑师。他在美国的建筑作品主要集中在唐人街,“因为在那里我能为我的中国同胞献上最好的服务”。曼哈顿附近的纽约华裔军人忠烈坊就是出自李锦沛之手。2015年,美国华人博物馆举办李锦沛建筑特展,展出李锦沛50年的职业生涯以及他对纽约唐人街城市特征的影响。
1. 黄元炤.李锦沛: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装饰艺术”[J].世界建筑导报,2012,27(04):33-35.
2.“从中国古典复兴到现代式样:建筑师李锦沛的设计实践”,载于公众号:黄埔文博
3.“Building 173:西班牙风格的华业公寓”,载于公众号:上海城建档案
原标题:《海派城市考古|美籍华裔建筑师李锦沛在上海的“Art- Deco”建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杏耀_杏耀娱乐登录_杏耀注册代理平台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