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座落于北京国际艺术金融创新园的艺外当代艺术中心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其首次展览“阈限性”集结了来自全球的6位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阈限叙事的空间。6位年轻的艺术家分别是费迪南德·德尔贝格、亚历山德拉·埃林顿、乔安娜·加莱戈、凯·加塞、爱丽丝·麦克唐纳和安德拉斯·纳吉-桑多。
阈限性,是由法国民俗学家范·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首次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他所提及的“过渡仪式”(Rites of Passage)中的第二个阶段,即阈限阶段,涉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过渡,无论是在个人层面上,从幼童到成年,从疾病到健康,还是在社会文化层面上,比如从和平到战争,从匮乏到丰富等等。
阈限性昭示着两个领域或阶段之间的特质,处于即将转变为新事物的边缘。从人类学角度,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一种失落感,甚至是挫折感,因为参与者已经放弃了过去构建身份、时间或社区的方式,而尚未进入新的状态。然而,正是在阈限时期,现有的秩序和等级可以被颠倒或解体。因此,阈限性创造了一种可塑性和流动性的情境,为建立新的制度和习俗提供了可能。
无论是个体或是空间,都不断经历着阈限阶段。例如,个体化的过程可以被视为在阈限条件下进行。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所主张的,“个体化始于正常社会化模式的消弭,其象征是人格的崩溃。”“是一种穿越阈限空间和时间的运动,从迷失感到一体化。”在空间意义上,任何位于一个目的地和下一个目的地之间的建筑结构,如走廊、机场、街道等,都具有阈限的特征。
通过这次展览,艺外将阈限的概念引入到对于个体和空间的探索,将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共同语言,探索了接纳中间状态之后的影响。在个体层面上,艺术家从理论反思或个人经验中汲取,呈现了关于转变和过渡的独特叙事,通过艺术表达使本来无形的想法变得具体化。在空间层面上,建筑超越了其原初特性,转变成为一个艺术目的地与一个承载鲜活思想和故事的容器。
这样规模的国际新兴艺术家展览在中国的画廊中是前所未有的。通过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艺外希望在这个场合,不同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实践能够相互碰撞,摆脱现有的秩序和束缚,迎接一种全新的艺术解读和参与方式。阈限阶段需要社会和文化交叉叙事,我们的首次展览本身就是一个阈限过程。对于EY未来所有展览与成果,我们旨在为其设定富有动态和开放性的轨迹,不断定义和重新定义我们所正经历的二十年代及未来数十年的“当代性”。
费迪南德·德尔伯格(Ferdinand Dölberg,生于1998年)是一位居住在柏林的德国艺术家。目前,德尔伯格正在柏林艺术大学攻读美术专业,并于2022年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参加了海外交流计划。他的作品探讨了传统观念和权力制度等主题。人物和身体部位用粉笔涂以朴实的颜色,在以黑板为主要材料的基础上,暗示了他对系统结构的批评。德尔伯格的作品受到了20世纪初达达主义运动的影响,该运动深刻关注流动性、荒谬性、实验性和精神自由,而非桎梏于传统有序的世界。德尔伯格使用象征主义来引发对颠覆性的思考,并激发有关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想法。
亚历山德拉·埃林顿(Alexandra Errington,生于1997年)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法国/英国视觉艺术家。在获得图卢兹艺术高等学院的美术学士学位后,她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获得了美术硕士学位。其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希望使我们的人造环境充满活力,并探索被忽视的日常物品的潜力。通过雕塑实践,她改变合成材料和工业废料的秩序,将它们转化为神秘而有机的构图。她的创造受到进化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生物组织的组织形态的影响。她正在开发一种假设性的过程,剖析、弯曲和融合物质,希望通过模拟自然过程,将生长和共生的无形概念融入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尺度。
乔安娜·加莱戈(Joana Galego,生于1994年)是一位居住在英国伦敦的葡萄牙艺术家。2016年,艺术家于里斯本大学毕业,2016年至2017年,她进入皇家绘画学校学习。她的作品探索情感的变迁或人际关系,特别关注权力、脆弱、误解、孤独、内疚以及对连接和亲密的渴望。加莱戈的作品从小型、描述亲密关系的肖像延伸到大型、沉浸式的画面表现,描绘出休息、玩耍、拥抱或隐藏的人物。无论尺寸大小,她精心构思的笔触和谨慎安排的构图使她的作品体现出强大的心理潜力和一种短暂感,即一种远离现实的平行时空。
凯·加塞(Kay Gasei,生于1991年)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英国赞比亚艺术家。他在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获得插图学士学位。他的作品探索叙事和神话。他的动态作品将神话与历史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丰富、雄心勃勃且具有开放性的创作。加塞利用想象力利用了个人记忆,将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创作出自信而复杂的作品,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加塞的折衷风格融合了抽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标记与虚构的叙事概念,创作出一系列保持神秘感但又令人熟悉的故事。一系列反复出现的角色和主题出现在各种风景中——既用于探索色彩和质感,又利用绘画本身的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潜意识。
爱丽丝·麦克唐纳(Alice Macdonald,生于1992年)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英国艺术家。2016年至2017年,她就读于皇家绘画学校,随后在伦敦城市与行业协会艺术学校获得了美术硕士学位。麦克唐纳试图捕捉一个人或一个时刻,她对事实、虚构、记忆及其不可靠性和主观性之间的界限很感兴趣。她经常从观察和记忆中制作日记式的素描。她会以不同的比例和媒介重复一个图像。每一次重复都是原始素描的变体,通过本能的即兴创作而产生。她允许自己改变图像的任何方面,自由地使用材料,并设置工作室以鼓励和促进意外的变化。这些改变受到绘画历史的启发,特别是中世纪绘画和挂毯的逻辑。
安德拉斯·纳吉-桑多尔(András Nagy-Sándor,生于1993年)是一位居住在英国伦敦的匈牙利艺术家。2022年,他从斯莱德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此前他于2018年从纽卡斯尔大学获得美术学士学位。脱离了装甲的主题,纳吉-桑多尔的实践主要是试图解开技术(机械体)与身体(有机体)之间关系的矛盾。艺术家针对平行事物所固有的脆弱性,通过对于刚性和流动的并列,纳吉·桑多尔扩展了生物和事物在环境中相互联系和感知的潜在方式。由此产生的作品源自情感与直觉性的世界构建和自我探索,受到了匈牙利民间传说的早期影响并汇集了科幻元素。
艺外当代艺术中心由两位艺术史毕业生于2024年在北京联合创立。出生于Z时代,求学于英国牛津大学与伦敦大学学院,两位创始人用专业且年轻的眼光聚焦全球范围内青年艺术家并将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带来中国大陆。
在全球化时期,艺术家与藏家都拥有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身份认同感。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把全球包括少数族裔新锐艺术家作品齐聚一堂,挖掘具有普世相关性主题与叙事的作品,通过陈列展、论坛、线上科普,取代传统艺术史叙事,探索“观看艺术的其他方式”。作为一个具有实验性和前瞻性的平台,艺外要做的不仅仅是将艺术品推向藏家,更要向公众推进世界艺术与多元视角,求同存异,成为国内对于全球青年艺术家收藏与研究的领先机构。
展览空间选址在北京艺术金融国际创新园1号楼,主建筑由TEMP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著名建筑设计师金智虎(Howard Jiho Kim)设计,力求寄情自然与返璞归真,传统当代艺术推崇的“白盒子”语境被打破,取而代之的艺术与自然园林景观的相辅相成。展陈作品与建筑设计中的线条和孔洞交相呼应,在光线折转中诠释无限遐想。
Copyright © 杏耀_杏耀娱乐登录_杏耀注册代理平台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